如何培養領導力?領導力與教養的關係

2022-08-03更新

家長A:「我家小孩因為上學期班長當到很好,這學期又續任了!」

小孩A:「嘿嘿~我又當班長啦!」

家長B:「唉!我家小孩怎麼都沒有當班級幹部啊!」

小孩B:「為什麼媽媽一直要我當幹部?我就不想當啊,我又不會!」

 不論家中的孩子是國小生將升國中、國中生或是高中生,家長除了重視課業成績,常會關心孩子是否擔任班長、文書股長等班級幹部。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會一直擔任班級幹部、為什麼有些孩子卻因為害羞或覺得麻煩而不想當呢?擔任班級幹部和領導力有什麼關聯?這跟父母的教育有關? 

為什麼需要領導才能?領導過程有助於青少年人際互動力

 有學者指出領導才能是透過力量與個人特質,發揮其影響力,帶領成員完成團體的特定目標,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,自然也包含人際社會互動。對於需要藉由同儕關係更認識自己的青少年而言,培養領導才能不僅只是模範的紀錄,更是促進同儕關係的重要途徑之一。

 孩子能在領導夥伴的過程中,更加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,發展更深的自我認同;也能習得和團隊夥伴的同儕人際互動技巧。因此,若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領導才能,能幫助孩子增進自信心、責任感以及與同儕的良好關係。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領導才能包含哪些因素呢?

領導才能是什麼?

有研究發現領導才能的內涵分為兩大類-領導特質及領導能力,其中,領導能力包含了人際互動能力及統整能力。
領導特質|領導者本身的領導特質,包含自信、冒險、負責任、熱忱、幽默感、成就動機等。
社會人際能力|與他人交往互動的能力,包含同理心、尊重、溝通技巧、促進團隊合作能力、衝突處理等。
統整能力|統整事情各面向的能力,包含組織能力、決策能力、臨機應變能力、計劃能力等。

如何養成領導力?做中學的金三角與七個習慣  

 青少年領導力培養的兩大重要推手莫過於父母和老師,藉由父母的教育和親師互動、親職資訊的分享,讓領導力出現在家庭中、日常生活中和學校裡,在此分享兩大技巧給父母及師長:

|Tip 1:父母的教養風格|

  家庭、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教育場所,從父母的教養風格,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孩子的楷模,進而影響孩子的外在行為表現、態度、思考方式及價值觀,因此,Bowlby學者表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,會因父母教養態度及雙方的互動模式,對孩子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。

(延伸閱讀:「民主權威」最好?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

  研究中也指出「開明自主」(也稱作民主權威)是爸爸媽媽最常使用的教養風格,用愛與關懷來支持孩子、用積極教導來要求孩子,讓孩子知覺到父母的正向教養,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自信,展露出積極正向的態度與思維來面對不同階段所遇到的挑戰與壓力,也會讓孩子在學校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及較好的情緒管理,亦為發展領導力的重要關鍵。

|Tip 2:親師分享-七個習慣|

  在班級裡,老師能透過各種任務培養孩子領導才能,小至收作業、盛裝飯菜、幫忙老師收全班作業送到辦公室、大至擔任小組長、小老師、班級幹部;在家裡,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讀書規劃、週末作息安排,甚至讓孩子加入家庭活動的規劃,藉由這些任務來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。

  依據每位孩子的個人特質,安排最適合的任務,引領孩子逐步接受挑戰。舉例而言,《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》一書中提及,透過「七個習慣」讓領導才能的培養能融入孩子的生活中,未來也能繼續帶著走,發展成屬於自己的一套系統。

 七個習慣面向分述如下(以下七個習慣是以孩子的視角切入):

|主動積極|

不論是為了自己、同儕還是班級,自己做的任何決定與事情,其後果須自行負責與承擔,不會把錯誤或負面情緒轉嫁給他人。願意主動擔任小老師,做事抱持積極、負責任的態度。

|以終為始|

身為班級的一份子,我做任何事情前會把計畫寫下來,思考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、而這件事對自己、對同學或班級有什麼貢獻。

|要事第一|

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、不該做哪些事,會訂立計畫表,把時間花在對的且重要的事情上。

|雙贏思維|

關心他人的想法與感受,同時也學會照顧自己,了解現階段的自己的目標是什麼,並努力達成目標。若與同儕發生衝突,也會利用溝通來解決或試著找出其他的方法。

|知彼解己|

我願意和他人分享意見,聆聽時,不打斷他人的發言及注視對方的眼神,也願意分享自身的意見。

|統合綜效|

在與他人或團體的相處及互動中,了解對方的優點,用謙虛的態度學習、尊重彼此的不同,統整大家的想法與匯集凝聚力,共同完成目標。

|不斷更新|

在學校學習知識、和老師、同儕相處,學校之外的時間來挑戰及嘗試各種自己感興趣的事物,例如閱讀、運動、和家人學習烹飪、學新語言、了解國際新聞等,未來可以發展成自身的興趣。

  青少年領導才能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及,而是需要家長、師長的協力合作。家長及老師可以運用本中的小撇步,把父母、青少年及師長組合為金三角,讓領導才能的培養從現在開始!

文/雞湯來了特派員潘佾欣
校稿/雞湯來了陳世芃、張芷晴、榮淑媚
製圖/雞湯來了
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
參考資料
蔡嘉偉、潘裕豐(2017)。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研究。資優教育論壇,15,1-23。
林書伶(2016)。臺北市國中生手足關係、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,台北市。
姜雪影譯(2009)。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:教育現場篇:自我領導力教育的奇蹟(原文作者:Stephen R. Covey, Sean Covey, Muriel Summers, David Hatch)。天下文化,台北。
分享此文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