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衝突戲碼(上)衝突真的不好嗎?走入青少年親子風暴的「慢」劇場

2022-08-03更新

 對家長來說,親子衝突是經常上演的日常戲碼,也是苦思不得其解的煩惱與棘手的挑戰。若極力想展現自己成熟自主的青少年孩子,碰上未能覺察、理解孩子期望的家長,往往容易醞釀成一場親子風暴,此時,「衝突」便是風暴的引爆點。

    然而,俗話說:「家和萬事興」,在華人家庭文化中講求「以和為貴」,認為衝突是不好的,應該極力避免爭執。但面對衝突時,只有選擇隱忍、退讓、逃避才是合適的嗎?難道衝突只能是一場能逃就逃、能躲就躲的被動災難?又或者每次的「吵架」,其實都可能是更了解彼此的主動機會呢?

    本土心理學家發現,親子衝突不一定是不好的,關鍵是身處華人社會在乎關係和諧、孝道的氛圍中,什麼才是「適當表達策略」?如何突破親子間的衝突高牆,並創造親子間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機會?

親子衝突就像一齣劇?談下戲的「適當表達策略」

    如果我們將「親子衝突」比擬為一齣劇:劇中每個人都演著自己的劇本、説著不協調的台詞,自顧自地演出自己的角色,使得劇情時而像走鋼索,時而像失速列車,既驚險又失控……

    台上的人們張牙舞爪,甚至被面子綁住,需要「台階下」。「適當表達策略」便是幫助親子適當「上戲、下戲」的方法。根據華人社會中「內修自省」、「反求諸己」的文化底蘊,本土心理學者葉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認為,這是一種符合華人親子衝突情境的情緒調控策略。

  「適當表達策略」幫助親子挽回這齣即將搞砸的劇!, 它包含了「暫時策略性忍耐」、「反思沉澱」、「尋找適當時機表達」三個階段。  

|第一幕:勇敢喊CUT-暫時策略性忍耐

    當衝突爆發之際,親子雙方正處於憤怒、難過、怨懟、委屈等負面情緒中,一時半刻間難以平心靜氣的溝通或達成共識。

    此時,可先有技巧地喊「卡」暫停台上的演出,暫時離開衝突舞台,讓彼此有緩和情緒的空間,到各自的後台喘喘氣。

|中場休息:台下練功-反思沈澱     

    接著,在後台的梳化間裡,我們沈浸在劇本中想著如何能更好地詮釋角色。

    當高張的情緒逐漸退去,嘗試從「我」的角度抽離,避免讓自己落入「為什麼爸媽都不相信我可以做到?」、「為什麼我的努力都沒被看見?」、「我也是為了孩子好,他怎麼都不懂?」等負面的反覆思考。試著跳開一段距離,從「觀察者」的視角想一想「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?」、「這次憤怒與委屈的感受是不是又讓我想起以前和家長/孩子互動的不愉快?」

      如果親子衝突是一齣戲,這樣從「幕前演員」到「中場休息」的調整,能幫助我們更深入體察自己的情緒,同時也反省、釐清情緒的源頭,思考自己與家長雙方的立場與感受。

|第二幕:再一次ACTION-尋找適當時機表達

    最後,我們得鼓起勇氣、選擇適當時機(或許在風和日麗的假日午後,當家長臉上線條柔軟時會是不錯的好時機),主動向家長提出「親子聊聊」的邀請,而家長也可以是主動提出邀約的那方,談談彼此衝突當下的感受,以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。

      重新回到台上了解家長情緒的同時,也藉機核對自己所接收到的訊息與家長心中的想法是否分歧,解開可能產生的誤會(例如:家長責備孩子顧著玩手機影響考試的準備,但其實孩子已經照著自己的進度唸到一個段落,只是小歇片刻,而家長的責備卻可能讓孩子感到委屈,認為不被信任且私下的努力沒被看見)。

武功練成後,擁有好的身心適應、主動拉近親子關係

      一些研究顯示,「適當表達策略」有別於「壓抑」或「轉移注意力」等常見方法,能夠更直接面對累積在心中的感受,使情緒獲得良好的疏導。長久而言較有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,也較不會讓同樣的親子衝突戲碼不斷上演。

    忍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,華人文化素來講求關係和諧、大局為重。然而,「適當表達策略」的可貴之處,便在於「忍」、「退」並非全然地忍讓、退卻,而是鼓勵我們(不單是孩子,家長亦是如此)巧妙地利用忍耐策略,進而正視自己內心的難受、學習解決衝突的能力,並能在情緒冷卻後,尋找適當時機溝通,重新展開親子間的對話

繼續閱讀:親子衝突戲碼(下)如何邁向「慢」學之道?先讀懂青少年家長的溝通暗示!

延伸閱讀:青少年親子就像雙颱夾擊?

文/雞湯來了特派員陳映羽
校稿/雞湯來了張芷晴、陳世芃、榮淑媚
製圖/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
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
參考資料
吳志文、葉光輝、何文澤(2019)。知覺父母衝突溝通模式對青少年生活適應的影響:探討衝突情緒調控策略的中介效果。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,20, 24-63。
葉光輝(2017)。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。五南,台北。
分享此文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