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7-20更新
「還不趕緊找一個安穩的工作,讓爸爸媽媽這樣擔心你,很不孝ㄟ」
「妳這麼大了還嫁不出去,讓媽媽出去跟別人吃飯的時候多沒面子」
「住家裡哪裡不好?都把你養這麼大了」
每逢過年節日,「回家」是家庭團聚的時刻,也是許多人「情緒勒索」惡夢的高峰期。從感情、婚姻、生兒育女、工作、薪資、……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,都是情緒勒索的常見話題。

步驟1建立意識:情緒之所以會被勒索
我們試著結合「情緒勒索」概念提出始祖Susan Forward的觀點,及「情緒社會訊息理論」,用更透徹的眼光看見情勒戲碼究竟是如何發生?我們又為何一次次不小心落入圈套之中?
首先,先理解情緒不只是「感覺」這麼簡單,「情緒社會訊息理論」將情緒拆解為「情緒、情緒表達規則、行為」三層次:
|情緒
人們的主觀感受,包含恐懼、愧疚感、罪惡感等
|情緒表達規則
社會習俗中有關情緒的規範,如兒女要孝順、男兒有淚不輕彈等
|行為
人們會根據情境中的「情緒表達規則」來調整「情緒表達行為」
其中,「情緒表達規則」是悄悄啟動情緒勒索的魔力,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。社會環境中的潛在線索、文化期待,就像一齣戲劇中的「非語言訊息」,沒有被主角直接以台詞大聲嚷出,卻能深深牽動著我們對當下情境氛圍的解讀,進而使得對手戲者不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規則。
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、「女大當婚」、「父母在,不遠遊」、「忍是美德」、「家醜不可外揚」……從這些俗諺,可以看出在華人社會中,有著「孝順、忍、含蓄、壓抑」等文化重視的特性,也悄然成為我們日常潛意識中的情緒表達規則。
步驟2覺察情緒:對自己落入陷阱有警覺
回扣西方心理治療學家Susan Forward以「FOG(迷霧)」一詞描繪Fear(恐懼)、Obligation(義務)、Guilt(罪惡感)充斥於情勒與被情勒者的互動戲碼。
當人們心中有著文化默默牽動的「情緒表達規則」在心中,就容易被相關的話語點燃,落入歉疚、愧對、義務、害怕等情緒中。
相關推薦:情緒勒索迷霧是什麼?FOG詳解與衝破迷霧練習(推讀書會影片)
也因此,情緒勒索者,能夠透過啟動「情緒表達規則」,引發被情勒者的情緒,進而控制被情勒者,調整自己的行為,成為符合期待的樣子。
例如,當今天對方說出「你不趕快生小孩,這個家有沒有你有差嗎?」這樣的話時,即便我們不認同、甚至感到憤怒,但我們還是會情緒備受影響,甚至不自覺感到混亂與愧疚。
步驟3求救方式:一個巴掌拍不響,終止勒索循環
想要從情緒勒索的魁儡戲碼中解脫,最重要的是理解到「一個巴掌拍不響」!之所以成為被操控的/被勒索的一方,某種程度上是「自己願意讓自己被勒索」,是自己願意和對方繼續上演情勒的這齣戲。
讓自己成為拯救自己的人吧!聽見自己被消耗不堪的內心,聽見自己的求救訊號,就是拉自己脫離情勒陷阱的關鍵。試試以下SOS三部曲:
Stop為這齣戲喊停|
很多時候,問題出在我們「不知不覺」就被情緒勒索;或被情緒勒索很難受,但也就一直深陷其中,不停上演類似戲碼。因此,首先我們得在心理上、時間或空間上,為這齣情勒戲碼喊停!
可以跟自己說「來,我們暫停一下,看看發生了什麼事」;又或跟對方說「我覺得我需要一些時間消化和做決定,我晚些再回覆你」,為自己創造心理上、時間或空間上的暫停機會。
Observe化身旁觀者|
暫停後,我們就有機會跳脫原本被操控的情緒與角色,用抽離一些的視角「回放」剛剛差點被情勒的畫面。帶著步驟一「建立意識」及步驟二「覺察情緒」的思維,看看對方用了什麼話語啟動了你受傷、害怕、愧疚等情緒。
Strategize有意識地決策|
最後,當我們重新釐清了對方的話語、背後的涵義、自己的情緒,我們就有機會重新決定自己該怎麼回應對方。情緒勒索提出者Susan Forward認為,所有情緒勒索的關係糾葛,都不代表關係失敗,而代表著彼此足夠在乎,才有機會變得「相愛相殺」。
試著重新聚焦於彼此「愛」與「在乎」的本質,重新定位彼此的互動方式。或許情緒勒索和被勒索者,需要的都只是「說出真實需求與渴望」的能力。
相關推薦:你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!情勒詳解與情境練習(推讀書會影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