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少年法庭》偏差行為其實是「討愛」的呼救?透視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家庭教養課題

劇照素材取自《少年法庭》

    為什麼韓劇《少年法庭》在臺灣也掀起熱議?劇中雖然是韓國的社會與法律背景,但身處在華人文化下的我們,也面臨著類似的親子關係、升學主義等壓力。

   這些表面看似迷途羔羊,實則內心歷經家庭風暴的兒少們,不只懷著愛與歸屬的需求,更有著尋找自我與同儕認同的強烈渴求。如同劇中法官所言:許多孩子偏差行為的背後,是討愛的呼救!

劇照素材取自《少年法庭》

「青少年是無法獨自長大的!」劇中教養風格剖析

   《少年法庭》由六起少年案件組成,雖處遇對象以「少年」為主體,但每起事件都將「家庭」視為重要關鍵。影集中出現少年殺人、集體舞弊、未成年無照駕駛、霸凌、援交等青少年常見的「偏差行為」。

劇照素材取自《少年法庭》

監護人也有責任,少年們是無法獨自長大的,
處分對象雖然是少年們,但處分的重擔,監護人們也必須共同承擔。
-《少年法庭》法官沈恩錫

    教養孩子不容易!如劇中所呈現,偏差行為的背後,多半和家庭狀況、教養風格很有關係!研究發現,不同型態的教養風格,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、社會適應以及行為模式。在拉拔孩子長大的過程中,需要有「關愛支持」也需要「威嚴要求」,孩子才能在被愛也被教育的過程中,長出合宜的行為與觀念。

    西方學者依據「支持」與「要求」的程度,區分出四種教養風格。綜合國內相關研究發現,不同型態的教養風格,與孩子的偏差行為有高度關係:

 
|「民主權威」教養

當孩子在愛與要求並進的情況下長大,較能接受家長的意見,且能避免孩子產生偏差行為。此劇中較無此類型的家庭。

|「專制權威」教養

家長高要求而少關愛,孩子可能出現越趨於攻擊、暴力、衝動等不被社會接受的行為。就如同劇中為了贏得父親肯定而一度選擇加入集體舞弊的姜信宇,初衷正是希望能顧全父親面子、取得父親的關愛、成績不再被弟弟比下去。

|「寬容放任」教養

如果教養只有愛而無要求,會變成「溺愛」!易養出小皇帝般放任自我、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。以劇中無照駕駛的紈絝子弟們為例,正是家長所寵愛出來的結果,不論孩子犯甚麼錯,家長都用「錢」來解決,導致孩子們一點也不懂得反省。

|「忽視冷漠」教養

 若教導孩子的過程中,都缺乏愛和要求,將變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「缺席」的家長。劇中未成年殺人的白成友、對自己犯下的犯罪行為完全不在意的黃仁俊與白度炫,他們的家長,多半忙於工作、疏於照料孩子,不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、心事等。

劇照素材取自《少年法庭》

雖然我們是法官,但我們也無法改變他們的本質,
剩下的就是父母的責任了,如果父母不努力,孩子們是不會改變的。
-《少年法庭》法官沈恩錫

     因此劇中偶有提及的「親職教育輔導」判決,是以「以家庭為中心」的考量、將家長一同納入處遇的服務對象,期待家長在接受「親職教育輔導」後,有助於提升家長對於孩子具有保護、教養的責任與能力,讓家長在孩子的成長路上,可以扮演一名「陪跑者」。

從孩子的「偏差行為」,透視背後「家庭危險因子」

    孩子的偏差行為,也可能反映出多重的家庭危險因子。就如劇中總是遭酗酒父親討錢、家暴的徐有悧,曾為了躲避家庭風暴,而交友不慎,導致因竊盜等罪行進入少年保護觀察所。

    大致而言,家庭危險因子包括:經濟因素、家庭重要成員生病、家長有藥酒癮、物質濫用或精神疾病、嚴重的家庭衝突等。

|經濟因素

為了「救經濟」,容易消耗家長體力與精神,因此在回應孩子需求與管教時,可能相對疏忽或沒有耐心。

|家庭重要成員生病

除了長期帶給家庭沉重的經濟與情緒壓力,孩子也會因經常擔心家庭成員而情緒憂鬱,且家中的關係衝突也會增加

|家長有藥酒癮、物質濫用或精神疾病

因為家長自顧不暇、管教不當、力不從心,使孩子易有憂鬱、焦慮的問題,甚至學業適應不良、偏差行為增加等

|嚴重的家庭衝突

伴侶、親子等家庭關係衝突,都會嚴重危害孩子的情緒,造成行為問題。

劇照素材取自《少年法庭》

在家受到傷害的孩子們,
會有自虐傾向、會做出反常的犯罪行為,
或是跟壞朋友們混在一起,
他們自己也很清楚,但他們卻明知故犯,
目的是為了引起注意,想傳達自己的痛苦,希望不要被忽視。
-《少年法庭》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主任吳宣慈

    「多重家庭危險因子」相互之間有不容忽視的關聯性,危險因子的累積起來,會成為最可怕的怪獸,一步步吞噬家庭能量。比如說:單親伴隨著貧窮的可能性較高、藥酒癮時常伴隨著家庭衝突、當家庭成員照顧壓力高時,容易導致親職忽視。

 此外,有研究證實,當家庭危險因子越多,憂鬱程度青少女的影響,遠大於青少年;而偏差行為則是對青少年的惡化程度大於青少女。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傾向以行為回應環境壓力,青少女則是容易受情緒影響,而用情緒回應。

天下沒有簡單的家長!那就微笑吧!

 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人認為單親家庭、隔代家庭等非主流家庭結構為是家庭危險因子之一,劇中人物也經常在這些上少年法庭的孩子身上,刻劃出單親、隔代教養的家庭情景,並將此視為不利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因素。

 但事實上,「非主流家庭結構」是因為家長往往受限於時間與資源不足,而較無法兼顧所有親職任務、使孩子需求無法滿足,進而導致孩子身心發展不利;並非「非主流家庭結構」導致孩子有偏差行為,重點是「教養失功能」。關鍵並非「結構」,而是「功能」!真實社會中仍有不少單親、隔代家庭,具有良好教養功能,及面對挑戰的韌性。

   天下沒有簡單的家長!面對教養課題有許多艱辛、委屈,過程中也難免會失誤,但沒關係!所付出的努力,孩子都看在眼裡,或許就如劇中台詞所說:就算日子再難過,也要微笑面對生活,這樣才能為人生帶來好運。

延伸閱讀

「民主權威」最好?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

你是哪一種親子關係類型?教養風格平衡練習

可以不要管那麼多嗎? —從《糖糖online》看青少年心中的「父母管教權限」

|臺灣少年法相關資訊|
「少年之法定代理人,因忽視教養,致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之情形,而受保護處分或刑之宣告,或致保護處分之執行難收效果者,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,以強化其親職功能。」-
中華民國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84條

文/雞湯來了特約作者陳家容
校稿/雞湯來了張芷晴、陳世芃
製圖/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
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
參考資料
陳杏容(2016)。家庭危險因子對少年之學業成就、偏差行為與憂鬱情緒發展的影響:累積危險指數模型探討。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34,41-83。
吳明燁(2016)。父母難為: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。台北:五南。
施宇峰、譚子文(2011)。父母教養方式、自我概念、學業表現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。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42(1),109-140。

分享此文至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