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內心都有一頭野獸,
牠會隱藏自己、混亂吵雜、更有怪異的部分,
很多人從來不敢把牠展現來,但我有!你呢?
-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
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,主要講述小女孩變身為紅熊貓,具體象徵充滿神奇變化的青春期故事。紅熊貓象徵著「青春期」,一方面帶著女主角美美(美玲)跟隨內心聲音、玩得不亦樂乎,一方面又讓她控制不了自己的衝動、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行動,這正是青春期尋找自我以及尋求平衡的寫照。
這部電影的奇妙之處,在於不需劇透我們也能大致預測劇情走向,因為它體現了許多人青春期的樣貌!同時,我們也可從劇情發現,其講述的是華人家庭的樣貌。因此無論是大朋友或小朋友,都可以問問自己:我與自己的紅熊貓,有過怎樣的青春記憶呢?
「紅熊貓」闖任務!-青春期尋找自我認同4型態
當我變成另一種樣子,我還會喜歡自己嗎?
其實青春期的「紅熊貓」不僅是我們的玩伴,更是陪伴我們完成青春期發展任務的NPC(關主)。而這道關卡,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son)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之命名為「自我認同」的階段性任務。
而後心理學家瑪西亞(Marcia)再根據以上的理論基礎,深入訪談青少年,以「經歷探索」(體驗各種生涯選擇)與「做出選擇」(確立自主的意識與生涯方向)兩個維度,交錯發展出以下四種認同型態:
以下將以《青春養成記》中的劇情舉例,每位青少年不一定都會歷經4個型態,型態間也無固定之順序。
型態1權威早閉型(foreclosure)|經歷探索少+已做出選擇
「我懂,你想讓每個人滿意,卻對自己太苛刻。」
-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
美美在機緣巧合下,邂逅同樣身處青少年時期的媽媽,發現她一樣正在為了達不到自己媽媽(美美的外婆)的期待而哭泣著。美美與媽媽的命運似乎被各自的家長規劃地明明白白,卻與自己所愛的愈來愈遠……。
處在權威早閉型認同的青少年,他們近乎完全服從家長(或對孩子而言的重要人物)的選擇。他們的生涯方向、自我意識並非源於自主的探索,所以權威早閉型認同也被稱作是一種「假」認同。此外,他們因為缺乏的探索,當這群孩子未來生涯變動時,也缺乏能力去做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型態2認同迷失型(identity diffusion)|經歷探索少+尚未做出選擇
美美剛開始發現自己的身心理正在發生巨變時,一開始先將自己關在房間內,到了校園後也不知所措,怕自己控制不住體內的紅熊貓,更怕朋友們會因而認為她是怪物,而遲遲不敢坦言自己正面臨種種未知挑戰的情況。
屬於認同迷失型的孩子,對於自身的意識或是生涯規劃都尚未定向,容易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隨意做出選擇選擇。這群孩子對於未來,幾乎沒有進展、也缺乏思考,更缺乏覺察自身認同危機的能力。
型態3延期未定型(moratorium)|經歷探索多+尚未做出選擇
「我騙妳的,媽!我喜歡男生,我喜歡吵吵鬧鬧的音樂,我喜歡蹦蹦跳。
我13歲了,不然妳還要我怎樣?」
-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
美美在紅熊貓的陪伴下,不再像過去對母親百依百順,開始嘗試過去沒有體驗過的事物,儘管過程中有些愧疚、迷茫和叛逆,美美仍然勇敢闖盪各種新刺激。
未定型認同狀態的青少年,正在體驗人生不同的選擇,但還沒做出最後的決定。而處於此階段的個體,常因為做出決定的兩難、或是選擇間的衝突,而陷入認同危機當中。
型態4認同達成型(identity achievement)|經歷探索多+能做出選擇
「我是美美,13歲的國中生,我欣然接受身上的各種標籤。」
-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
美美在經歷各種對青春期的身心理變化後,最終肯定自己所有的特質,並且欣然與優點和缺點共處,認為這才是完整又獨一無二的「美美」。
認同達成型是上述四個類型中最為穩定的類型。達成此種認同任務的青少年,在經歷自主、自願的探索後,對自己的生涯方向和意識型態已有明確抉擇,進而找到最貼近青少年本身的真實追求。
每個人心中的「紅熊貓」都值得保育!4寶典重新連結大小朋友的青春期的故事
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面向,重點不是把壞的藏起來,而是給它一些空間,收納它。
-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
電影針對是否「隱藏」或「展現」自己的「青春期紅熊貓」展開了討論,最後我們也能察覺,無論孩子如何選擇,家長的引導其實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。接下來我們也整理出四份寶典,幫助每位青少年保育心中的「紅熊貓」、完成各自的自我認同任務:
寶典1|理解「紅熊貓」的身心理變化
理解青少年孩子的叛逆,源自於不知如何與自己的身/心理變化相處,不知如何接納突然蹦出來的紅熊貓所感到的困惑。這時家長的支持,更能讓青少年多些自己的空間得以好好發展。
【延伸閱讀】從《糖糖online》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
寶典2|重新定位親子互動關係
青少年的孩子正嘗試變身為「大人」管理自己的事、搭建與同儕的友誼橋樑,家長此時可試著轉移些聚焦在孩子身上的目光,放手讓孩子去探索。
【延伸閱讀】從《糖糖online》看青少年親子互動
【延伸閱讀】如何避免成為直升機、割草機父母
寶典3|認知自身的管教權限
學者經研究發現,在青少年心中,家長對於自身的管教是有範疇界定的。畢竟處在大人與孩子身分的過渡期,管教方式與權限也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有所調整。
【延伸閱讀】從《糖糖online》看青少年心中的「父母管教權限」
【延伸閱讀】《我的男友是媽寶》觀影之外|從5類型共依附探詢「寶媽」的牽掛矛盾
寶典4|彼此都需要的情緒管理
情緒容易波動的青少年,似乎像燜燒罐一般:外觀看不出內容物實際上是什麼,然而罐子裡面卻悶著許多想法與感受,不知道什麼時間會爆炸。因此引導孩子釋放壓力的過程,需要雙方一同平復情緒與溝通。
【延伸閱讀】「悶」燒罐青少年:如何陪伴鬱悶青少年「解悶」?
【延伸閱讀】叛逆期後,關係會自然變好嗎?從數據看青少年期如何決定一生親子關係
如果你能接受青春期給予的經歷,那就是一份終身受用的厚禮,
如果你無法消化它,那就只能是一份詛咒。
-迪士尼電影《青春養成記》製作團隊
其實,無論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,還是已經成為大人的家長,都曾經是尋找自我的「紅熊貓」。電影中,美美的媽媽最後以自身相同的心境理解美美,並告訴她「妳向著目標走得愈遠,我會愈驕傲」,最終卸下部分的管束,尊重且支持美美的決定。這樣的支持,正是每個大人與孩子重新連結的珍貴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