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測看,你怎麼跟別人溝通?10種「臺灣人版」薩提爾溝通類型大解析!

「對不起,是我不好,拜託不要生氣…」
「我知道怎樣對我們最好,聽我的就好。」
「這都是你害的!」

 當聞到關係中的火藥味,你會有什麼反應呢?是習慣防衛、指責對方不是?還是委曲求全、討好對方?又或是找別的話題,趕緊飄走? 

 美國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(Satir)認為人的外在行為反映內在心理,歸納出5種常見溝通姿態(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、打岔、一致)。詳細請見:五種薩提爾溝通姿態

 台灣學者考量到東西文化差異,提出:台灣人的溝通方式,乍看之下與西方溝通方式相似,但內在真正的感受,可能仍受到華人文化所影響,與西方所提出的薩提爾溝通內涵有些差異。因而將薩提爾提出的5種溝通姿態細分為10種,研發出適合台灣人的溝通量表測驗。來看看你具有哪種/哪些溝通模式吧!

測驗看看:你是哪種溝通類型?

10種溝通類型大解析!找找你是哪一種?

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溝通,像是微笑、點頭、表達同意等行為,協助我們傳達訊息,和別人產生互動、連結。薩提爾從數年家族治療經驗中觀察到,低自尊的人傾向以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、或打岔的溝通方式以面對衝突;而高自尊的人有一致型的溝通方式,能自由表達內在感受,並同時考量到對方、身處的情境,面對改變保持開放的態度。

 然而,台灣學者發現有些行為,事實上背後受到華人文化影響,不一定為低自尊的表現,進一步將原本的5種薩提爾溝通類型細分為以下10種:

討好型|整體介紹
討好者重視他人,會呈現低姿態,出現道歉、妥協、或取悅別人的行為,考量到文化差異,討好的內在動機可分為「弱勢」和「顧及關係」的討好。

【類型 1 】弱勢的討好
當面對比自己位階高、具權威性的人,如老師、家長、主管等,會抑制、隱藏個人意見,表現出與別人相似的行為,可能是受壓迫而產生犧牲、委屈,也可能是面對權威自認處於弱勢而自動投降,屬於較低自尊的表現。

【類型 2 】顧及關係的討好
華人較注重關係的和諧,即使自己抱持不同看法,也會因禮貌、想避免不合而迎合其他人。這樣的情況看似討好,但動機源自於顧及關係的忍讓,而非缺乏自信。

指責型|整體介紹
指責者重視自己,會藉由指責、評斷別人而產生自信。在東方文化中,指責者可能受到父權、注重面子的價值觀影響,分為「威權」的指責和「護顏」的指責。(註: 研究者發現威權的指責跟護顏的指責,意義上有高度重疊,因此測驗量表將兩者合併為一類)

【類型 3 】威權的指責
用命令、說服等方式強迫對方服從,可能源自於期望展現自身權力、位階。不斷提出自己的主張,壓制對方等行為,可能源自於爭取利益或維護自己的立場。

【類型 4 】護顏的指責
另外,東方人注重面子,注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,因此發生衝突時,為了顧及顏面、名譽也會先將過錯推給對方,維護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。

超理智型|整體介紹
超理智者重視情境,會表現得很理性、有智慧,但忽略對方的感受,可區分為「唯理至上」、「證明自己」的超理智行為。

【類型 5 】唯理至上的超理智
理智的人有注重邏輯、前因後果等特質,但不代表沒有情緒,只是不依靠內在直覺表達、行事。然而,若當事人過於堅持自己的觀點、講求理性思考,沒有顧及對方的心情,表現出以理服人、據理力爭的行為,就超出單純理智的範圍。

【類型 6 】證明自己的超理智
在華人文化中,愛面子的人除了維護自己名譽、評價,也會主動做出提升個人評價的爭面子行為,例如,一再證明自己了解很多、證明能耐,這樣也會形成超理智的溝通方式。

打岔型|整體介紹
打岔者面對壓力,傾向轉換話題、說出與當下無關的事情、不看對方、或直接離開現場等,可分為「逃避」及「事緩則圓」的打岔。

【類型 7 】逃避的打岔
遇到困難、壓力,有些人會選擇逃避,包括消極抵抗,以不合作、被動、怠工等行為,讓別人無法順利稱心如意,另一種為直接離開現場或讓人感到壓力的環境,而如果無法離開空間,有些人會選擇心理上的逃避,像是閉上眼睛、沉默、心不在焉等以應對種種壓力。

【類型 8 】事緩而圓的打岔
然而,打岔不盡然都具有負面的含意。西方人傾向直接表達立場、有話直說,而華人較可能採取迂迴、委婉的方式溝通,以關係和諧為重,並非低自尊的表現。

一致型|整體介紹
薩提爾認為一致型的人可以察覺自己的感受,自由表達情感及想法,但也能觀察別人的狀況及兼顧身處的情境,為最直接、真誠的溝通方式,也是高自尊的展現。一致型溝通,對於台灣人而言可能有雙重意義,為「人我兼顧」及「反求諸己」的一致。

【類型 9 】人我兼顧的一致
這種為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自我,期許能做自己、忠於自我,能發表自己的主張、看法,但也能夠顧及他人的需求,在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中進行協調,為高自尊的展現。

【類型 10 】反求諸己的一致
這種是在傳統文化之下,展現對自己的要求和修養,在人際互動中善盡自身義務,如在家重視家庭、在工作中重視與同事的關係,面對不同意見能溝通協調、彈性改變,也是高自尊的表現。

了解自己測驗類型,然後呢?

 台灣學者透過網路問卷調查,以20歲以上台灣民眾為對象,發現台灣民眾與人互動時,多數台灣人能做自己、主張自身看法但同時顧及旁人需求,面對不同意見能彈性協商。

 非一致型的台灣人傾向為了關係和諧而忍讓,以迂迴委婉的方式溝通,但也有過於講求理性思考而據理力爭的現象。

 透過了解自己的溝通行為,能進一步了解自己,察覺自己的感受、內在真正想法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個人不一定會只有一種溝通類型,也有程度上的差異,並不代表一輩子都不會改變溝通方式喔!

 與別人對話時,觀察他們行為背後的情緒及需求,也有助於我們調整說話方式,往一致型的溝通方式邁進,自由表示內在感受,並同時考量到對方,一起找到解決方法。(詳細請見:讓薩提爾溝通在家發聲,《家庭裡的對話練習》線上讀書會!從日常培養家人好感情

文/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劉敏涵
校稿/雞湯來了陳世芃、榮淑媚
製圖/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
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
參考資料/顏欣怡、卓紋君(2020)。Satir 溝通姿態之反思暨台灣人人際溝通量表之修訂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,33(4),381-415。

分享此文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