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跳脫角色框架活出自己?和《Barbie 芭比》一起重拾自我價值

「小時候玩芭比娃娃時,我多希望她是真人,為什麼她不能變成真人?」
— Hari Nef

 你小時候也玩過芭比娃娃嗎?今年夏天,陪伴我們超過60年的「芭比娃娃」正式推出真人版電影《Barbie 芭比》,上映兩周內全球票房即破億,被譽為今夏最粉紅的電影。

 在芭比的世界裡,一切都很完美。她有車、有房、事業有成,是獨立自主的女性,因此被認為是「理想女人」的象徵;肯尼則是芭比的男朋友,他們總是被湊成一對,他就像是芭比眾多的配件之一,只對方存在時肯尼才有價值。

圖/《Barbie 芭比》劇照


「今天真的超棒,昨天也超棒,明天也會超棒!」
「妳們有思考過死亡嗎?」
—《Barbie 芭比》Barbie

 故事從典型芭比(瑪格.羅比飾)美好的一天開始。然而,某天芭比卻因為不知名的原因變得「不對勁」:感到心煩、從屋頂上摔落,甚至是腳跟貼地!情急之下,她只能選擇前往真實世界尋找真相,和海灘肯尼(萊恩.葛斯林飾)開啟一趟現實世界的探險,而芭比樂園與真實世界的巨大差異,更是讓他們開始思考—跳脫芭比與肯尼的身分,「我」到底是誰?


我不再完美了!被「理想標準」框住的芭比

 芭比娃娃的出現,確實讓現實中的女孩們對生活開啟不同想像,但「完美無缺」的形象卻在無形中轉變為一種標準,彷彿無法達成這些條件,世界就會崩塌。片中的典型芭比,也因為認為自己「不再完美」而失去生活的方向。

 「事實上,沒有人會像芭比一樣完美,除了芭比!
—《Barbie 芭比》Mattel夫人

圖/《Barbie 芭比》劇照

滿足所有期待真的好累!被「雙重期待」困住的媽媽

「女人要懂得賺錢,但又不能太愛錢。」
「女人要瘦又不能太瘦,還不能說想變瘦,要說『健康』,但還是要瘦。」
「女人要成為母親般的角色,但又不能太像男人他媽。」
—《Barbie 芭比》Gloria(芭比的主人)

 「這處處是矛盾,當一個女人真的很難。」片中身兼妻子、媽媽、秘書等多重角色的葛洛莉(艾美莉卡.弗瑞娜飾)提到,在現實生活中,社會對於女性有各種「矛盾」的期待。

 研究指出,從新聞媒體「家庭版」的報導內容分析,隨女性就業率提升,女性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也隨之多元化。而社會對於女性的「雙重期待」,例如期望女性參與具生產力的工作,卻又希望其成為家庭照顧者,使女性彷若要八面玲瓏,才能達成這些期待。

【延伸閱讀】【婦女節特企】每個女性,都有權成為自己-看《她們》思考婚姻 

沒有你,我是誰?被「他人認同」綁住的肯尼

她是全世界,而他只是肯尼。」
—《Barbie 芭比》

 在芭比樂園中,男女的角色就像和現實互換一般,劇情以肯尼的視角,隱晦點出「過去女性附屬於男性」的現象。當代影評家指出,早期戲劇中,女性角色大多是在父權意識形態下運作,只有在男性「凝視」時,人物才會出現在畫面中,女性形象被物化、醜化以及被邊緣化,且角色並無自主權,就如同劇中的肯尼「只有在芭比溫柔的凝視下才存在」。

跳脫角色框架,釐清核心自我評價的4個要素

我好像忘記那名為快樂的美好事物 /
也許現在的我還不懂得快樂,但有些事情我也能開始做的 /
那個我一直引頸期盼的 /
所謂存在的意義

 主題曲〈What Was I Made For〉,沈靜的旋律中道出每個角色的內心話,以及電影的其中一個核心:「我」是誰?

圖/《Barbie 芭比》劇照

 綜整多篇研究,「自我概念」是一個人對自己整體認知以及信念的組合,包括外貌、行為表現、內在價值觀、特質⋯⋯。除自我了解,「自我概念」同時受到外來價值與評斷的影響,例如前述提及的理想標準、社會期待、他人想法。然而,「我如何?我好不好?」並不能完全由外在評價決定,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理解或評斷自己,即「核心自我評價」。

 由社會心理學家 Timothy A. Judge 提出的「核心自我評價」,指個人對於整體自我概念的一套穩定且持續的評估,包括以下四個要素:自尊、制握信念、一般自我效能和情緒穩定度。我們可以從這四個要素著手,讓「我這個人、我夠不夠好」不再只由外在社會框架定義,而是轉變為自己可以掌握的意義。

圖片素材取自/《Barbie 芭比》劇照

 

 「人們不需要爭取自身的價值,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」。
— 《Barbie 芭比》導演 Greta Gerwig

 正如導演在映後訪談提到的:人們的存在本身,就具有自我價值。我們對整體自我價值的主觀評價,即是「自尊」的定義。自尊越高,表示一個人越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、自我價值感越高。

 透過以下五個問題,我們可以試著了解更深層的自己,以提升自尊,進而提升核心自我評價。

每個人都是芭比、也是肯尼,我們可以如何思考?
。我喜歡做哪些事?什麼事情讓我能全然投入其中?
。我擅長做什麼事情?
。擁有哪些能力?我想要達成什麼目標/夢想/理想?
。我擁有哪些特質/特色?
。在生活中,我最重視什麼?最看重哪三件事?

【延伸閱讀】突破心牆,促進關係更快樂:在我心開一扇「周哈里窗」

【相關推薦】什麼是自我探索?我們為什麼需要認識自己呢? – 日日練習 

 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 Julian Bernard Rotter 提出,指事件發生時,認為事件是由自己控制(內控傾向)還是由環境決定(外控傾向)的想法。Rotter 認為,內在傾向較高的人,相信生活可以由自己掌控,而外在傾向較高的人則較相信命運、緣分等外在因素。

 例如片中芭比樂園被父權主義改造後,芭比的反應較偏屬外在傾向,認為所有事情都脫離掌控,且自己也無力改變。然而,在相信自己擁有選擇權後,她開始嘗試與他人協力展開行動、扭轉現況。

芭比怎麼做到的?相信人生可控的三個「內控思考練習」!
1. 用「我選擇」代替「不得不」:做這件事,是因為我想要__(原因)__,而不是我不得不做。
2. 從「我不行」到「我可以」:面對新的任務,我願意嘗試看看,因為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
3. 有「目標」的行動:我想達到的目標是______,我可以如何做?

【延伸閱讀】《想見你》無法改變的輪迴?生命歷程觀點開啟自我能動性

【相關推薦】成為內控者,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| 小資自由之路

圖/《Barbie 芭比》劇照

 在心理學中,「一般自我效能」指一般狀態下,我們對自己有無能力完成一項任務的感知,即「我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」,且個人的成功經驗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感。

 心理學家認為,自我效能感較高者較不容易輕言放棄,並且會追尋較高的目標,和電影中肯尼的改變相同:從最初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站在海灘上,到最後瞭解自己有能力可以追求更多。

肯尼如何蛻變成新的自己?提升自我效能的四個步驟
步驟1|發現問題:覺察過往經驗中的問題,重新思考並提出質疑
步驟2|反省問題:重新定義問題,找出問題真正的核心
步驟3|尋找解方:從不同角度思考,利用相關資源,找到新觀點
步驟4|付諸行動:將新的觀點融入生活,把想法化為行動

【延伸閱讀】家庭真的可以改變?轉化親子關係的自我效能信念 

【相關推薦】成功者必備的心態:「自我效能感」和「成長型思維」 –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

「我是一個開放的人,我知道哭不等於軟弱」。
— 《Barbie 芭比》Ken

 劇中肯尼說的這句話,顯現出他對難過的情緒、哭泣的行為有何想法。其實,情緒穩定度不只與調節情緒的能力有關,也與我們如何認知情緒相關。如果我們嘗試理解情緒從何而來,並重新面對它,會更能夠掌握與之共存的技巧。

 當情緒爆發,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三個步驟,從認識情緒開始,練習自我覺察,培養自己的情緒調節系統。

和芭比與肯尼一起面對情緒!情緒調節三步驟:
步驟1|覺察與理解情緒:事件發生時,我的感受是?有哪些情緒?
步驟2|發掘情緒背後的想法與需求: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?當時腦海中的想法有哪些?這些想法對我來說具有什麼意義?和過去經驗有關嗎?
步驟3|真實面對情緒:傾聽情緒傳達給我們的訊息,尋找合適的調適方法,少用逃避型的情緒調節方式

「也許你以為成就你的一切,都不能真正定義你。」
—《Barbie 芭比》Barbie

【延伸閱讀】讓壞情緒化身成你的最佳顧問-《壞情緒,變好事》五堂正向心理課

【相關推薦】如何自我覺察,發現內心真正的感受與想法? – 日日練習 

【相關推薦】電影《芭比》做自己就夠好了 如何建立自評系統?|方格子 vocus

分享此文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