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金馬電影】中西文化衝擊下的家庭角色:你家有哪種《孤味》女人?

2022-07-26更新

素材取自《孤味》劇照

【微雷提醒】以下內容含部分劇情透露,如還沒看過《孤味》且擔心被爆雷者,建議看過電影後再行閱讀。

 票房破億的金馬電影《孤味》,故事從一位母親的七十大壽當天揭開序幕。因為接獲失聯爸爸逝世的消息,全家人都回到了老家,彼此的相聚關心卻成了牽絆煩躁。雖然是螢光幕上的故事,卻一幕幕都是你我遇過的家人糾葛。為什麼家人之間,靠得越近越不知該如何相處?

 《孤味》的四大主角「媽媽(陳淑芳飾)、大姊(謝盈萱飾)、二姊(徐若瑄飾)、小妹(孫可芳飾)分別代表著不同世代女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。「世代」是年齡,更是不同「社會氛圍、文化背景」下長大的象徵,造就不同性格與價值觀,也形成了不同家庭角色間的落差與衝突。不妨來看看你/你身邊有哪一種華人家庭中的《孤味》「女人」?

文化落差形成角色差距-劇中三種華人家庭典型女人

圖/《孤味》劇照

 媽媽堅持不離婚、從不跟孩子們說過去發生什麼事,總是生氣怨嘆;大姊看似放浪不羈,其實是受不了家人關心、怕自己破壞大局而被壓得喘不過氣;二姊一間扛起家族榮耀、最為媽媽說話,卻不自覺複製媽媽對自己的期待(間接逼迫當醫生)在下一代身上(認為把女兒送去美國讀書才是好的)。

 心理學者針對華人家庭的研究指出,華人家庭在當代有「雙文化挑戰」,從過往非常重視家族、以「關係」為重的「相依我」,到現代加入越來越重視「個人自由」的「獨立我」

 相依與獨立之間的拉扯,反映著不同世代、不同文化價值觀者的比重不同,也折射出家人之間的觀念落差。《孤味》媽媽、大姊、二姊是「雙文化挑戰」之下三大類型很好的代表。

圖/《孤味》劇照

「你不要和你老爸一樣,一輩子在外面流浪」
「我一輩子做牛做馬,沒聽過你跟我說任何一句謝謝」
「過去的事情不要再說了」

|愛好面子的媽媽

人生價值觀-以和為貴,愛好面子,家醜不可說,隱忍退讓
更開朗指南-挑戰「自我揭露」,把過去的故事說出來,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說出來

 「愛好面子」,重視個人與家族的「臉面」,一生付出,最後充滿怨嘆心情,如同《孤味》媽媽從不把過去爸爸離家的真正原因和女兒們分享,為了面子寧願一輩子讓家人誤會。也認為自己做牛做馬,其他人虧欠自己。

 研究指出,練習「自我揭露」可以降低自我防衛,有助於建立夥伴關係。華人若在揭露隱私、打破常規或傳統時特別彆扭,可運用「轉背」技巧,不用面對面說,允許彼此側身或面向他方,或寫紙條、傳訊息等其他途徑,降低自我揭露難度。如同《孤味》電影尾聲,媽媽終於藉著爸爸留下的金戒指,向女兒們說出爸爸離家真正的故事。

延伸閱讀:「內隱」式情感:台灣人如何打造婚姻維繫的優勢?

圖/《孤味》劇照

「牽著我勾著就好了,不用十指緊扣」
「你們就是會這樣,所以我才不講」
「如果我沒有好,那就是對不起你」

|壓抑不說的大姊

人生價值觀-壓抑情緒,總是不直接溝通,看似自我中心,其實是自我克制顧全大局
更開朗指南-挑戰「情感表達」

 這類人總是自我克制以顧全大局,因而習慣壓抑自我,但長久不表達、不分享的性格,容易使人對其產生「自我中心」的觀感。如同《孤味》大姊不曾和家人吐露關於伴侶關係、癌症復發的事情,也想叫大家不要管,其實是怕自己無法回報、會虧欠家裡。

 心理學研究發現,華人自我揭露時常「欲迎還拒」,既渴望表達與做自己(個人主義需求),又無法掙脫社會與世俗的框架(關係主義期待)。研究建議延長向家人溝通的暖身時間,口頭直接討論時著重偏理性的「事實」,並善用媒材或找恰當時機來間接表達「情感」。就如《孤味》二姊跟妹妹聊到兒時記憶,醞釀溫情後,隔天一早見到媽媽時忽然能互相擁抱,給予彼此溫暖祝福。

延伸閱讀:練習自我揭露的好工具「周哈里窗」,看見你的另一面

延伸閱讀:不要十指緊扣,只要勾著手-關係界限的距離怎樣才剛好?

圖/《孤味》劇照

「你什麼都不懂怎麼可以跟媽媽說女人的心情」
「媽媽以前每天都叫我要當醫生,讓他帶我去親戚那裏炫耀」
「你去美國念書才有未來」

|孝悌傳家的二姊

人生價值觀-重視孝順爸媽,扛起家族榮辱,渴望「獨立我」又離不開「相依我」
更開朗指南-挑戰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」觀念

 這類人一方面渴望脫離家族發展自我(個人主義價值),同時又深受延伸家庭與傳統觀念的羈絆(關係主義價值),如同《孤味》二姊雖有著獨立新女性的性格,發展自己事業與想法,但其實個人事業也充滿家族的期待,甚至不自覺將過去媽媽間接逼迫自己當醫生的作風,複製到自己對待女兒的就學發展。

 心理學研究指出,若能直接面對父母表達不滿,挑戰「天下無不是父母」的觀念,並重新理解和觀看「世代傳遞」的歷程,就能更理解爸媽的作為,甚至重新反思自己對待下一代的行為。

 例如當《孤味》二姊當面質疑媽媽,「你最好是沒有逼我……(去當醫生)」,過後發現女兒也如此質疑自己「那為什麼你要逼我去美國讀書」。二姊透過這兩段相似的對話,瞬間懂了很多事情,面對媽媽和女兒的態度也變得更加柔軟溫暖。

延伸閱讀: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?看見世代傳遞的軌跡

延伸閱讀:百善孝為先?「孝順」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

圖/《孤味》劇照

找到「相依我」和「獨立我」的中繼站

 學者對當代的「雙文化挑戰」,提出「找出折衷自我」的平衡之道,因應情境彈性取捨「個人主義」(獨立我)與「關係主義」(相依我)的價值信念,讓兩者之間的「比重」能因事情、環境、對象而有彈性變化空間。

 家人相處不妨多發揮創意,跳脫過往框架,自行開創新的做法,並在嘗試之間逐漸拿捏出最好的比例。或許就像劇中的小妹,能夠自在穿梭於自己家庭和蔡阿姨(爸爸離家後的新伴侶)之間,也能跟隨心之所向,用新型態方式經營承載著過去母親作風、菜色風格的餐廳。在傳統與現代、關係與自我、相依與獨立之間,找尋自在彈性的作風。

延伸閱讀:最適合華人家庭的「相依性獨立」怎麼做?

延伸閱讀:親子權力反轉-成年子女可能需要「不太乖」

本文與泛科學同步共同刊登

文/雞湯來了蕭子喬
校稿/雞湯來了陳世芃
製圖/雞湯來了蕭子喬
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
參考資料
李御儂、賴念華(2019)。文化心理劇「景觀人,人觀景」用於變遷中的華人家庭關係議題。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,54,123-157。
分享此文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