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整理黃嘉千本人證實離婚消息後,新聞媒體整理過往公開分享關於婚姻的體悟之內容,提供對應常見關係經營、家庭議題迷思破解。
此文並不代表當今黃嘉千離婚一案主因(昔日言論不一定等於今日家庭狀況);且無意評論/教育當事人。只盼既已成社會談論話題,能提供不同的家庭關係知識觀點,讓我們都能對於自身的關係,有更多覺察,也更多理解與包容。
黃嘉千離婚消息爆出,各界媒體整理過往公開分享婚姻領悟的節目片段,她坦言:
我的婚姻充滿假象
我在婚姻裡非常害怕衝突,害怕不和谐
所以我用謊言來經營婚姻
但善意的謊言,對對方來說就是謊言!
在我原生家庭不喜歡爭吵,以為忍一忍就過了
很多問題就讓他過去,但其實問題還在
我們避而不談,因為再講下去就會爭吵
我帶著我原生家庭的問題到婚姻裡面
但一開始不會發現那是問題……
雖說上述狀況並非一定是現今離婚主因,但在媒體重複播放這些過往節目片段的同時,我們值得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:
Q1:「愛是恆久忍耐」真的好嗎?
本土心理學者發現華人常認為「忍」一時海闊天空,但忍跟斯斯一樣分3種,好壞各有不同
|容忍:對關係有幫助,指真正寬以待人、真正接納包容、不會心存芥蒂或累積不滿的接受,如此一來能帶動對方回過來相互支持
|忍耐:對關係無益甚至長遠而言有害,指克制衝動或慾望,壓抑自己,但無助於對方在婚姻中的行為或感受,甚至有可能降低自己在婚姻中滿意程度
|忍讓:對關係無益甚至長遠而言有害,指順應對方的逃避行為,當對方不知道時,無法對關係整體互動狀況帶來助益
也就是說,常說的「忍」,其實要仔細去分辨是哪一種成分的忍?只有真心願意且不會累積不舒服的「容忍」對於關係長久而言是好的;其他的「忍耐或忍讓」,或許真能「忍一時之氣」,但不能「免百日之憂」,長久累積下來可能反而成為壓力爆發源。
延伸閱讀:「愛是恆久忍耐」真的好嗎?「內隱」式情感:如何打造婚姻維繫的優勢?
Q2:在原生家庭害怕衝突,為什麼會帶到婚姻裡?
社會學習理論(Social Learning Theory)提醒我們,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初學習觀察與模仿的場域,且「家長」多半被孩子視為「楷模人物」。兒時的家庭互動經驗會漸漸累積在潛意識中,即使年齡增長,也會伴隨著孩子成長,成為內心潛藏的恐懼或防衛,不自覺、反射性一般的處理問題習慣。直到在親密關係中遇到衝突時,這些負向記憶便會浮起,將過去曾被忽視的需求,一一轉換為對另一半的要求,而影響親密關係的品質。
臺灣研究發現,與母親互動的狀態,的確會影響我們情緒表達習慣、衝突處理方式,甚至影響孩子在愛情裡,遇到衝突時如何因應,進而將「媽媽影響我戀愛」分成四種衝突處理類型。根據黃嘉千過往公開分享內容,較可能是「逃避策略」類型。
童年的記憶,好似肌肉記憶,成為我們長大後不自覺得做為。不過,未來的幸福,我們有權利重新覺察與選擇,不妨一起來做個測驗,覺察看看自己是哪一種愛情衝突處理類型吧!
延伸閱讀:吵架總是先說對不起的是誰?原來「愛情衝突處理」與母子互動有關!
Q3:「離婚對孩子不好」「為了孩子忍著不離」真的對嗎?
每一個用「離婚對孩子不好」來讓自己/他人忍著不離的人,為孩子著想的心情都值得鼓勵,不過,是否用這樣的信念綁住了當事人,甚至是孩子另一種生活選擇的機會,也值得重視!
究竟父母離婚如何影響孩子?學者指出,離婚不應被視為一個「單一事件」,而是一個家人共同經歷的「家庭過程(family process)」。其實,對孩子的影響,從婚姻解組之前的爭吵、衝突就已經開始了,且會持續至離婚事實發生及離婚之後。也就是說,影響孩子的最大關鍵並非「有無離婚」,而是家長彼此的「相處狀態」!
這整段過程,父母之間的互動都默默地影響著孩子。當家長婚姻變質、走向離婚,容易因為自身的情緒及議題沒有處理好,造成會使孩子適應困難的作為,造成「破壞親情」或「照顧異常」,使得孩子面臨選邊站等親情難題,或疏於受到照料的窘境。
台灣學者利用「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」 (TEPS)來研究「離婚對孩子的影響」,研究結果說明了,對於父母感情不佳的家庭來說,在離婚過後一段時間,子女的負面心理症狀會減少,但若是父母感情不佳卻持續維持婚姻的話,子女則會一直處於高焦慮的狀態。也就是說,父母親不和睦的感情狀況、持續的爭吵與衝突,才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。
近期名人離婚新聞事件層出不窮,反映著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現代社會,也代表著我們對於離婚有著更高的接受度與討論度。慢慢地,「離婚」汙名化的現象,有機會在這些討論中逐漸被改變,對於離婚當事人、離婚對小孩的影響,有著新的理解;不過,另一方面,也代表著,在人們逐漸重視個人發展、自我需求的今日社會,關係經營需要有著更多對於「自身原生家庭」過往習慣的覺察,進而更能找到婚姻關係中的相處之道。
每個人都是最了解自家狀況的人,願我們都能對於家庭關係有更多覺察,進而懂得發聲與對話,找到更多關係經營的方法,更多幸福生活的選項!